必威有这么一位老师,他心系乡村、科技扶贫20年,帮助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贫困户;他不忘初心、坚定担当,把自己对农业无限的热爱挥洒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他以清廉为本、不求名利得失,培养了众多以兴农为己任的员工;他把科学技术带入乡村,将清廉与担当精神传递给员工,他就是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西甜瓜产业服务团团长、广西蔬菜产业科技先锋队副队长、广西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唐小付。
2022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秉承正心,以热忱奉献三农
“愿做深耕者,广播惠农人”是唐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他不仅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而且一做就是20年。
1978年,唐小付出生在桂林市临桂县庙岭镇车田村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在帮助父母持家的过程中早早体会了农村的艰辛和农民的不易。他5岁开始放牛,8岁开始种田插秧、种菜卖菜,闲暇时间上山砍柴,曾经历过两三个月吃不上一顿肉的苦日子。艰难的幼年生活经历,让他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勤奋努力的良好品德,也让他从小对农民、农村、农业怀着质朴又深厚的感情。他清楚地知道,没有知识、不懂技术,地就种不好,农民就过不上好日子,所以他决心发奋读书,用知识帮助农民改变命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考入了自己心仪的必威园艺专业,并因成绩优异被保送本校硕士研究生,留校任教后又攻读了本校的博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他曾经参与到马山县扶贫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得知当地蔬菜贵、农民吃不起的情况后,他暗暗下定决心要让当地百姓吃到自己种的蔬菜。不仅如此,在不断帮助农民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原本“让农民吃上自己种的蔬菜”的朴素想法转变为毕生助力农民、推动乡村蔬菜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情怀担当。他把自己的所学用在农民和农田上,满怀信心和热情投身服务广西“三农”工作,他说:“我会坚持下去,付出多少辛劳都无怨无悔。”
不忘初心,以担当帮助农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指出:“农业技术人员就是要下沉到农村基层来,就是去干具体的出实际成果的事情。”马山县是国家特级贫困县,这里是唐小付科技扶贫的主战场。尽管当地山多路陡,贫困村地处偏远,但依然没有阻挡他下乡服务的脚步。
马山没有通高速路之前,唐小付每次都要大清早就出发,搭乘普通班车到马山县城,到县城之后再转到另一个汽车站搭乘下乡的班车,到了乡里,还要换乘摩的才能到达偏远的山村。每次下乡,仅路上就要花掉6个多小时。虽然路途遥远,但这些年来他几乎走遍了马山县的所有乡镇,在30多个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他坚持扶贫先扶智,近10年,仅在马山科技扶贫期间就举办了75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其中贫困户2000多人次。20年前,马山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甘蔗、木薯等农作物为主,农户缺技术,产量低,收入少。唐小付到马山后根据各乡镇的土壤、灌溉、气候、交通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他先后在马山县周鹿镇、永州镇、古寨乡、乔利乡等乡镇建立黑皮冬瓜、指天椒、韭菜花、南瓜等蔬菜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示范基地12个,推广蔬菜新品种28个,面积超过12万亩,新增产值超过1亿元,受益的贫困户5000多人,贫困户通过种植蔬菜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在服务好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同时,唐小付还积极到全区各地开展科技服务,他每年开展科技下乡服务超过180天,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30多期,培训农民2000多人次,技术指导农民1000多人次,切实为农民朋友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深受农民朋友好评。
他经常跟农民说的一句话就是“有事你随时联系我,给我发微信”。在电话里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肯定会安排好手头工作后以最快的时间从南宁赶往现场解决问题,从未发过牢骚,更没有因为累而停下过脚步。现在,他建立了微信服务群,服务农户更加频繁也更加便利,他的“业务”量更大了。村民们都愿意向他请教,都愿意跟着他干,对于他提供的种植方案、技术规程村民们都豪不犹豫“照办”。他不仅是村民口中的“网红”老师,更成为了村民最信赖的“家人”。
广西金天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倪小晖曾经想出资请唐小付老师前去技术指导,唐小付同意去技术指导,却拒绝了收取技术服务费。他觉得企业做农业很不容易,能帮就帮,希望企业做大做强后能帮助到更多的农民。平时下乡,还经常有农户要将家里产出的蔬菜、水果送给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农民种地不容易,有了收成换了钱,才能过上好日子,这是他帮助农户的初衷,也是他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他不求名利,不求回报,情系乡村助脱贫,不忘初心践使命,所追求的只是泥土中的情怀、农户的认可。在2021年广西农民教育培训宣介活动中,他获得了“优秀农民教育培训教师”称号。
常怀戒心,以勤俭示范育人
了解唐小付的人都知道,他是个非常勤俭的人。生活上从不铺张浪费,也不讲究吃穿。他身上穿的基本都是在超市买的几十元一件的衣物,有些穿到烂了也舍不得丢掉。30年前母亲帮他买的秋衣秋裤,虽然已经很破旧,但依然还在穿着。读硕士研究生时,他的师弟黄文浩把自己一件不合身的西服送给了唐小付,这一穿又是20多年,至今仍是唐小付秋冬季穿得最多的一件外衣。就是因为这勤俭朴素的作风,还发生了一件趣事。
2021年5月25日,邕宁区蒲庙镇罗马村村委组织开办了一个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班,第一次邀请唐小付前来授课。参加培训的村民陆陆续续的到了,在培训地点等候培训老师的村干部发现,在村民中有一位身着破旧衬衫的陌生人。由于不知道他的来历,村干部在看他的时候还带上了怀疑和审视的眼光。眼看培训时间就要到了,可是培训的老师还没出现,村干部着急了,赶紧打电话联系,电话接通,发现接电话的正是这位身穿破旧衬衫的陌生人,也就是唐小付。原来,唐老师当天早起到校内基地干活时随手穿了件日常下地的旧衣服,后来赶时间来不及换就过来培训了。村干部特别不好意思,唐老师却不甚在意。他说,这些知识与技术农民听懂了没有,学会了没有,才是他在意的大事。
每次出差下乡,他的饮食都是米粉或简单的快餐。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能走路就不坐车,能挤公交车就不打的,能坐火车就不坐飞机,摩托车、拖拉机、汽车班车都是唐小付下乡经常选择的交通工具。在住宿方面也从不讲究,经常住的都是100元左右一晚的小旅馆,只要地方干净、能睡觉休息就行。
唐小付不仅在生活上节俭,在科研工作中也一直秉承勤俭节约、诚信科研的作风。他经常对员工说,不要浪费实验药品、实验材料,对于能够重复利用的实验用品要回收重新利用。比如,试验过程中用到的塑料标签,用完了,擦掉上面的标记还可继续使用,虽然不贵,但能减少环境污染。有一次,唐小付看到他带的本科生把用过的塑料标签和网袋丢到了垃圾桶,立刻就叫员工捡回来并对员工进行了教育。同时,唐小付还会想办法节约科研经费开支。因为实验有时候会用到网套,他就亲自到菜市的水果摊去捡别人卖水果时扔掉的网套。有员工看到后感到非常好奇,问他,堂堂一个大学老师像捡垃圾一样捡网套,是不是没有科研经费?他说,他的科研经费虽然紧张,但网套还是买得起的,主要是考虑节约科研经费开支,把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
除了农户的情况,唐小付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员工。他知道员工不远千里来读书的不易,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会给予员工很多帮助,并且会把自己下乡扶贫的故事讲给员工们听。他从来不将自己有多辛苦挂在嘴边,说的更多的是当地农户的热情和他们丰收的喜悦。他的员工聂圣贤回忆起一次与老师下乡的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次他们前往的乍洞村地处阴森的深山老林,一条漫长而崎岖的山路,是通往那里的唯一入口。长途的颠簸让一行人有些厌烦,当她想要抱怨的时候,却看到唐老师随着目的地越来越近而抑制不住的逐渐激动的表情。那天下着雨,到达目的地后唐老师就迅速投入到了工作当中,融入到了村民队伍里,聂圣贤甚至找不到他。有村民感叹:“我从来没见过哪个大学老师这么爱下地的,也没见过哪个老师一天身上全是土。”但在聂圣贤看来,这就是她的老师,一个穿着朴素,两脚泥巴的老师;一个早上六点要下地授粉,晚上十一二点在地里打着手电工作的老师;一个因为热爱和责任坚持去做一件事,不在乎别人评价的老师;一个朴实无华、淡泊名利的老师;一个秉持初心、脚踏实地、一心为农的老师。
在唐小付老师口中,他是一位开展科技服务“三农”的战士,奋战在每一寸贫瘠的土地,通过农学人的责任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帮助乡村摘掉一个又一个贫困乡村的帽子。在村民口中,他是一位不求回报,有问必答的“菜博士”,说他“不是在下乡,就是在下乡的路上”。正是这日复一日的坚持,农民们生活的更富足了,农村产业发展的更好了。在唐老师员工们口中,他是一位“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追梦人,是那种把热爱当做工作,并奉献一切的人,他可不是年轻人嘴里的“偶像”,而是当代农业老员工们投身伟大农业的“方向”。
2018年6月25日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南岸村指导茄子生产
2021年3月19日到马山县周鹿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